arrow_back

香港的支付方式

Rei 写于 11 Aug 2018

上周我终于达成到香港旅游的目标,在香港期间对不少事情留下深刻印象,例如住宿环境、消费水平、广告牌丛林、迪士尼……只是三天时间比较少,还不足够深入了解香港,好在我住在深圳,计划多去几次把香港逛个遍。这里特别想记录的,是香港的支付方式。

在口岸等待我同行的朋友的时候,朋友发来消息问我:换好港币了没,不少地方需要现金。我一愣,虽然可以预料支付宝微信支付不会是主流,但我还带有 Visa 卡,手机有 Apple Pay,还不足够实现无现金支付吗?

随后的三天行程发现,在香港游玩确实不能脱离现金。我们行程主要的支付场景有:

  • 地铁买票:只看到两个站台有微信支付宝购票机,大部分是现金支付/充值(单程票/八达通)。
  • 便利店(7-11):支持所有支付方式,支付宝、微信、银行卡、八达通、现金……所以我买饮料都在 7-11 买。
  • 商场/餐厅:支持银行卡、现金。
  • 网红美食店:基本只支持现金。
  • 住宿/门票:国内代购网站事先网上付费。

总的来说,越高档的场合支付方式越多,只逛商场的人可以不用担心没带现金;大陆游客多的商店通常会支持支付宝微信,但也不一定;小店、路边摊基本只支持现金,想要逛遍香港每个角落的人就一定要带现金了。

而我们游览过程也体验到了现金的不便利,经常要开钱包找散钱,收到散钱太多弄得钱包鼓鼓的,收到不少硬币差点要买个硬币包。

我对此感到一些困惑,诚然我已经被支付宝微信惯坏了,在深圳生活近两年没有使用现金,以致我对香港的期望更高,因为香港是个国际化、自由竞争的大都市,我希望看到比支付宝微信更好的方案——其实我也不是很喜欢生活方方面面被支付宝微信统治。但实际上香港的支付方式大概停留在内地一线城市5年前的状态,移动支付还在萌芽阶段。

我在网上搜索到了这篇文章《为什么香港人爱用现金?》,里面主要说了两点:

  • 本地商家和消费者太习惯现金,不信任移动支付。
  • 本地支付方式太多,没有哪家可以一家独大。

这两点在内地早前也是一样的,通过支付宝微信的推广最终改变了人们的观念,我觉得香港迟早也会拥抱移动支付。

而在这篇文章《你问我答:说香港的“无现金”发展落后?是误会》中提到了另一种观点:

至于会否被政府监控的问题,李兆波指出,国际公司的数据收集做法,相对较透明,用户可清楚了解,但对中国大陆的公司,很多港人都会有质疑,觉得“阿爷一定知”(中央一定会知道)。

“数据是否会向政府开放?这是很多人担心的。”李兆波说:“虽然内地也有私隐保障的法例,但最终,还是对内地的法制有没有信心的问题。”

无需多言,我完全理解这种担忧,这也是为什么我期望到香港能看到更好的方案。但现实来看,香港并没有更好的答案,还在问题边缘小心试探。那么我认为,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案,香港迟早会接受支付宝微信的移动支付,因为支付宝微信相比香港现有的支付方式有明显的优势:

  • 不用带钱包:没体验过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身上带个钱包没什么问题,但一旦体验过就会觉得多带一张卡都是麻烦。
  • 点对点支付:聚会 AA 制不用掏钱找钱,也不用问银行账号。
  • 收款门槛极低:路边小贩只要打印一个二维码即可收款,不需要购买特殊硬件,个人手机就可以立即查看流水。

曾经我对支付宝微信非常抗拒,我生活在大陆,对于这两家公司的认识比香港人更有发言权,但最终还是败在了“便利”上面。懒就是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,现金最终也会跟音乐、电影、书籍一样电子化的。这个过程会挣扎,但不会倒退。

考虑到隐私问题,在支付宝微信以外的方案其实不多,我觉得就只有 Apple Pay 和 Android Pay,因为他们有较高的装机率,但现时这两个 Pay 还要解决三个问题才能跟支付宝微信抗衡:

  • 支付场景急需扩充,目前基本是银行卡的子集。
  • 提供点对点支付。其实已经在推进,进程需要加快。(Apple PayAndroid Pay)
  • 给路边小贩提供极低门槛的收款成本。路边小贩不会接入收款设备,成本不能超过一张打印纸。如果普及不到小贩的层面,那么是无法跟支付宝微信抗衡的。支付宝微信可以同时向高低端扩展,基于收款设备的只能向高端扩展。

说到这里,庆幸我住在深圳,可以方便观察到两个城市、两种体制的发展,希望香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移动支付之路。香港明天会更好。